馬太福音 20 | 天國服事的態度 | Winnie Law 傳道 | 澳洲喜悦Favor 611晨禱 | 2024.12.27 週五
馬太福音 20章
Winnie Law 傳道 2024-12-27週五
題目: 天國服事的態度
分段:
一、常存感恩的心 (v1-16)
二、跟從主服事人 (v17-28)
三、憐憫先於事工 (v29-34)
前言:
這一章開頭的兩個字"因為",是接續上一章主耶穌所說的話。
當時彼得問耶穌:「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,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?」
耶穌回答說:「到復興的時候,人子会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,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,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。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、姐妹、父親、母親、兒女、田地的,必要得着百倍,並且承受永生。
然而,有許多在前的,將要在後;在後的,將要在前。」(19:27-30)
然後進入今天的經文,用一個故事講明這句話的意思。
一、常存感恩的心 (v1-16)
v1-2「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,進他的葡萄園做工,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,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。
這個家主是葡萄園的主人,巴勒斯坦的葡萄採收期大約只有9月中到9月底10多天,到10月初就是雨季,如果在雨季之前,還未趕得及收割的葡萄,被雨水淋過後,就會腐爛。所以在雨季之前,葡萄園主人會招聘工人,增加人手,盡快採收。
「清早」以猶太人的習慣是早上六點,他請人到他的葡萄園做工。這是第一批的工人,他們與園主說好一天一錢銀子,凡願意的,就進入園裡工作,所以清早六點的工人是為金錢而工作的。
v3「約在巳初出去,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,
家主又在不同的時間出去,在九點、十二點、下午三點和五點,到「市上」(市鎮的中央廣場),是當時聘請短期工人的地方,看到那有「閒站」(沒有找到工作)的人。
當時的工作機會不多,許多人都依賴短期的零工來賺取一家的溫飽,若那天沒有收入,就沒錢養活家人。
家主对這些人心存憐憫,即使他們進葡萄園只是做半天或一小時,也願意招聘他們去工作。他們並沒有議定工錢,就進葡萄園工作,所以他們看重的是工作的機會。
工作完畢,约黃昏六點後,家主就發工資给所有工人,無論是早上開始工作的,或下午最後一批入園工作的工人,不論工作時間長短,都得到一錢銀子(a denarius)。
當第一批九點工作的工人,知道與傍晚五點才到來的工人,所得的工錢一樣就埋怨。
v11-12『我們整天勞苦受熱,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,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?』
「我們在這裡一整天受熱,又背負了重要工作,他們遲來,只做一點點,卻跟我們得同样的工資?」
他們的問題是出於比較,多比較就多埋怨。
v13-16 家主回答其中一人說:『朋友,我不虧負你,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?拿你的走吧!
因為工價是在開始工作時,雙方同意的,所以早來的已經得到應得的工價,所以園主並沒有虧負他們,
「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,這是我願意的」(14b)。
家主的意思是: 我有權利去處理自己的錢,我願意对誰好,就给誰多点恩惠,
我願意做好事幫助那些窮人,是我的權利。
你們是不是因為我作好人,对別人慷慨,你就「紅了眼」嗎?即是你的眼睛就邪惡(字根=受傷)嗎?看到家主对人好,自己就覺得受傷?
這裡談到一個重要的屬靈法則,恩典不能用公平來衡量,因為恩典在於主權。
家主對人慷慨,樂於施恩,是他的主權,我們不要紅了眼。
v16重覆7:30說:「在後的將要在前,在前的將要在後」,在前的指第一批工人,他們愛比較,愛抱怨,不滿足,蒙恩卻不懂感恩,所以他們「將要在後」。
相反傍晚五點進園裡的工人,是謙卑順服,雖然只剩下一個小時的工時,但他們抓到機會就歡歡喜喜,為有工作機會而感恩,所以「在後的將要在前」。
神看重的不是工作能力的問題,是態度的問題。
我們本是在葡萄園外閒站的,是被撇棄的,不配進神的國,但因著主耶穌的恩典,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,開通了進入神國葡萄園的門,讓每一個願意相信祂的人,可以得著救恩,而每個人無論是早信或遲信主,所得的救恩是一樣的。
我們會不會在生命面對真理的冲擊,需要調整時,就有很多不順服?
在服事上有困難時,會不會抱怨、斤斤計較,有僱工的心態?
是否總看到別人的不对,總認為别人对自己有虧欠?容不得別人,又埋怨神,自己內心充滿苦毒,感覺像是在勞苦受熱之中?
求主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問題,認真調整,不要飽嘗恩典後,忘記自己本來是誰,要記得自己被揀選是完全出於神的恩典,可以服事這位施恩是神,要常存感恩的心,不爭競不比較,
並要繼續渴慕追求神,否則我們的靈命便會落後。
耶穌說這個比喻,也是提醒門徒和猶太人,不要以為你們是神的選民而自高自大,看不起外邦人,若仍不悔改,便会落後。而外邦人因信耶穌,会在恩典中有長進。
二、跟從主服事人 (v17-28)
v17-19
「耶穌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,在路上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,對他們說:看哪,我們上耶路撒冷去,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。他們要定他死罪,又交給外邦人,將他戲弄,鞭打,釘在十字架上;第三日他要復活。」
這是祂正去耶路撒冷的途中,把門徒帶到一邊所說的話,是為了鄭重其事,清楚說明三部份: 耶穌會被審問定罪,被釘十字架和復活。祂第三次講得如此詳細,其實在告訴門徒︰「我們一起走上這天國異象的路,我要往耶路撒冷完成天國使命,將會受死和復活,成就天國,而你們要继續傳講天國,成就這個異象。」
前兩次門徒聽了之後,都難以接受,第一次彼得攔阻耶穌說:「主啊,萬不可如此!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。」耶穌說:「撒但,退我後邊去吧!你是絆我腳的,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,只體貼人的意思。」(16:21-23); 第二次門徒大大憂愁 (17:22-23)。
我們不要常叫神來滿足自己,要明白祂的心,我常祷告:「主,讓我听到祢的心跳聲,讓我明白祢想甚麼,賜我能力去配合祢! 」祂会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你,讓你与祂同工,成就祂的旨意。
v20「那時,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他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,求他一件事。」
當耶穌第三次預言要上十字架的時候,雅各和約翰的母親來到耶穌的面前,說:「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裡,一個坐在你右邊,一個坐在你左邊。」(v21)
當時的門徒都以為耶穌上耶路撒冷是要恢復以色列國,將來耶穌做皇帝,雅各和約翰就想坐在祂左邊右邊,做左右丞相,這個是地上人很自然的想法。
所以當耶穌說:「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。我將要喝的杯,你們能喝嗎?」 他們便說:「我們能。」(v22)
他們只想到自己的前途,只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中,卻不知道耶穌將要走上的路,付的代價有多大。所以雖然三次听到耶穌說要受死,卻完全不能領会,不能明白,也不相信耶穌真的会死,他們根本沒有把祂的話放在心上。
結果雅各很早殉道,約翰最後被放逐至拔摩海島,忍受著極艱苦的環境,
仍然愛主,在聖靈裡領受神所賜下的信息,留存到今天。他們願意為主受苦,
為主喝這苦杯,必得神的獎賞。
耶穌是神,也在人的肉體中,面對苦難死亡,心情一定很沉重,可惜門徒卻不明白,更因心中充滿爭競而彼此生氣。
這十二個門徒全時間跟隨耶穌,但他們爭地位,爭權力,爭掌聲。我們作為同工、小組長,会不会在某個程度上也是如此。
我們明白耶穌的心嗎?会不会听祂講了許多次,还是無動兵於衷,只想著自己的問題,只想從主得幫助呢?
耶穌沒有生氣,耐心地教導他們說:
v25-28「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,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。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。你們中間誰願為大,就必作你們的用人;誰願為首,就必作你們的僕人。正如人子來,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,作多人的贖價。」
耶穌指出,世上的高位和屬靈的高位不同,世上的高位是管治和管束別人,是爭奪得來的。
但在神的國度裡,屬靈的高位是「為人捨命」得來的,「捨命」包括捨去自己的時間、金錢、體力、意志。服事人就是要滿足人的需要,放下自己,去忍耐他們。這樣服事人的人才是最大的。
門徒想著要「得」,但耶穌卻說要「給」,祂來到地上就是活出這样的生命,成為我們的榜樣,讓跟随祂的人都跟随祂的腳踪行。
三、憐憫先於事工 (v29-34)
v29-32
他們出耶利哥的時候,有兩個瞎子坐在路旁,聽說是耶穌經過,就喊着說:「主啊,大衞的子孫,可憐我們吧!」
他們知道耶穌是大衞的子孫,是彌賽亞,縱使「眾人」責備他們,不許他們做聲,他們仍要把握住這個机会,要得著耶穌的憐憫和醫治。
耶穌就「動了慈心」(原文是憐憫),把他們的眼睛一摸,他們立刻看見,就跟從了耶穌。
我們的主就是這麼一位憐憫的主,無論有多忙或在趕路,祂都願意停下來,先憐憫。
那兩個瞎子是未信主的人,他們生命中有缺欠、有人不能解決的需要,他們要來認識耶穌,領受基督的恩典。
而跟隨耶穌的眾人(跟隨耶穌的人,可以說是基督徒) 卻責備他們,他們可能在趕路途中,可能因這二人的呼喊聲使他們听不到耶穌的說話,他們看重自己的事,甚至是屬靈的利益,而看不到別人實際的需要,自以為是,還覺得自己是對的。
所以我們的服事,若沒有憐憫,眼睛只盯在事工上,就會犧牲人和壓制人,甚至讓人服事你。
因為有耶穌,他們得以看見,我們的雙眼也要看見,心眼要打開,認識我們的主是憐憫的主,我們也要有祂的憐憫來服事人。
結語:
1) 我們是有異象的教會,神呼召不同的人來到我們當中,領受神賜予我們的異象,对付自己的生命,成為生命樹。
我們一同走在天國異象的路上,不要吵鬧,不要埋怨,不要爭競,不要計較,要願意捨己,服事人,和承擔別人的過犯。
我們作為主的門徒,生命越來越成熟,与主更靠近,也更能明白主的心意。
2) 在末世中作天國的服事,要有天國服事的心態,要以耶穌說的話為警惕:「在前的將会在後,在後的將会在前」。
跟隨主的人會得榮耀的獎賞,這是主的應許,但我們要留意自己的心態,服事的獎賞不是以地上有多少工錢去衡量的,所以不要以為我們現在有多努力、做了多長時間便一定會得很多,不要以得多少為服事的動机,更不要与神斤斤計較,因為服事神不是為了要得多少去做,而是对神有愛的回應去服事。
3) 瞎子雖然肉眼看不見,但知道耶穌就是彌賽亞,是绝望中可以倚靠的救主。
我們看到什麼?認識耶穌有多少,就能得著多少。
所以不要只求祂所賜的恩典,要求得著施恩的主,因為衪就是一切的豐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