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禱| 馬太福音22章 | Winniw Cheung 傳道 | 喜悅 Favor611 | 2025.01.01
馬太福音 22章
Winnie Cheung 傳道 2025/01/01週二
耶穌最後的呼召,你回應了嗎?
一.君王擺設娶親的筵席(v.1-14)
二.確認權納稅給該撒(v.15-22)
三神是活神能叫人復话(v.23-33)
四.愛就是最大的誡命(v.34-40)
五.基督與大衛的關係(v.41-45)
這章接續上一章,耶穌對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回答,知道他們正想捉拿自己而用比喻對他們說。今天不但有祭司,法利賽人,希律党人,撒都該人和律法師等一起聯合來試探耶穌;他們為要尋找耶穌的把柄,可治死他。耶穌面對一切難題,是人不能解決的問題,不能處理的,耶穌卻一一的顯出祂的智慧和神的能力。他們雖然如此,但耶穌乃向他們發出,天國君王最後的呼召。今天的題目:耶穌最後的呼召,看你的回應!分為五段
一、君王擺設娶親筵席(v.1-14)
「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」(v.1)耶穌對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說租葡萄園的比喻是呈獻工作的效果,接著又說娶親筵席的比喻是享受神預備的筵席, 天國君王為祂的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,於是打發僕人把那些被召的人邀請來赴席,這些被召的人就是指以色列人,特別是宗教領袖、屬神的子民,王打發僕人就是指先知,先見去邀請;而全在乎於被邀的人肯不肯來. 但結果是他們不肯來。 V4然後王又打發別的僕人[是指吏提反,保羅等等]告訴那些被召的人,指牛犢和肥畜都已經預備好了,請他們來赴席,但那些被召的人還是不理就走了;一個到自己田裡去,一個去做買賣,不回應王的呼召。是否我們也如此呢?忙著個人的需要和愛好,未能回應主對我們的呼召! 其餘的人拿住僕人凌辱,甚至把他們殺了。「王就大怒,發兵除滅那些兇手,燒毀他們的城。」(v.7)而這節經文在主後七十年後應驗了,耶路撒冷被毀。 耶穌基督就是那個天國的君 王,他來到地上呼召以色列人來赴這娶親的筵席,然而兩度邀請,他們都不肯來,只顧自己做買賣,做自己喜歡的事.甚至把他的僕人殺了,指出法利賽人拒絕這位王,父神看見這樣,於是對僕人說再去岔路呼召其它的人來,只是所召的人不配。凡遇見的,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,於是就坐滿了客,大家都回應。然而其中有一位沒有穿禮服的,王就對他說:「朋友,你到我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?」那人無言可答。於是把他趕了出去,那人就在黑暗裡哀哭切齒。因為被召的人多,選上的人少(參v.8-14)。
神在比喻中清楚展露祂先呼召了以色列百姓,但他們拒絕神,不回應,殺了神所差來的僕人,現在更要殺害神的兒子。所以神就說不呼召他們了,因為他們不配祂的呼召;這個已經是最後的呼召了,但他們仍然不回應。這是以色列民面對神的呼召時所持有的態度,所以神說他們不配. 神把福音轉向外邦,神對外邦人的呼召,外邦人也是需要回應的,而回應並不只是接受天國的好處來到筵席,還要穿禮服赴席。禮服指潔淨的衣服,因為穿著應與赴宴場合相稱,這才是尊重喜宴的主人,而這名不穿禮服的人其實是穿著污穢的衣服前來。他不尊敬主人的行為,導致不配接受筵席而被趕離。其實回應神呼召進入天國的人,生命一定會有改變,一定會結果子,但人若回應呼召,卻仍是不信,就會被丟出去,所以神對以色列和教會的待遇是一樣的,分別只是我們回應了呼召而已,所以我們要更謙卑、更感恩、更謹慎、更珍惜和更擺上自己。我們要知道,當主的呼召我們一次兩次都不回應,天國就會離開,所以我們要順服,忠心跟隨,穿起禮服預備自己,如同新婦裝飾整齊等候天國。
二、確認主權納稅給該撒(v.15-22)
法利賽人对罗马人的轄制非常不服气,不愿上税给该撒,一方面是犹太人很爱钱,另一方面不能接受外邦人对他们的擄略,對被轄制要納税是不甘心的.同時法利賽人在耶穌的行為上找不到把柄,便在他的話語上尋找,法利賽人派門徒和希律黨人去问耶稣納税的事,法利賽人是不認同納稅給凱撒,他們認為羅馬政府是仇敵,不能與他們妥協;希律黨人則認為透過政治的連結,帶來民族的平安。他們擁護希律王,希律王靠羅馬人的權威而維持,他們立場不同,希律黨和法利賽對陷害耶穌是不謀而合,耶稣若说:“可以”马上有人说他是一个卖国贼,怎么会是一个救主呢?若說“不可以“他们会告到罗马巡抚那里去,说耶稣耸动人,叫人不納税。耶稣很有智慧,他叫人拿一个钱币来,看是谁的像在錢幣上,耶穌回答說「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,神的物當歸給神」(v.21),對羅馬政府有責任,在現實環境裡要活在當中,我們要順服掌權者,另外要對神也有責任。是該撒的像就要歸該撒,是神的就应该给神。众人惊讶他的回答。 當我們遇到攻擊時,那些真正起来攻击我们的人,不论我们怎么回答,他们也要伤害我们,所以圣经说:為義受逼迫的是难免的,我们要立志敬虔度日,免不了受逼迫。主说:为义受逼迫的人是有福的。確認權柄是從上頭來的,好好順服是我們當盡的責任.
三、神是活神能叫人復活(v.23-33)
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而法利賽人相信復活,這是千古難解的神學問題,撒都該人就藉此理性問題來問耶穌。因為按照以色列人的法律,倘若沒有兒子就離世,弟弟要娶哥哥的遺孀為他立後,故此問耶穌兄弟七人先後離世,故此那名女子都曾成為兄弟七人的妻子,倘若真有復活那該婦人應是誰人的妻子呢? 「耶穌回答說:你們錯了;因為不明白聖經,也不曉得神的大能。當復活的時候,人也不娶也不嫁,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」(參v.29-32),進入永恆。神說「『我是亞伯拉罕的神,以撒的神,雅各的神。』神不是死人的神,乃是活人的神。」(v.32) 這顯出神是列祖的神,並顯明神是活的,所以人是有復活的,在聖經裡描述神是亞伯拉罕的神雅各的神,雅各時代亞伯拉罕已經死了,但祂那時向雅各說祂是亞伯拉罕的神,神是活人的神,不是死人的神,神也是叫人復活的神。 耶穌對他們當頭棒喝,他也指出法利賽人、希律黨人、撒都該人都不認識神,也不認識神的能力,更不認識神的兒子,所以當神的兒子來到,他們都予以拒絕。
神是我们的神,我们也要相信,神永远是我们的神,我们的肉身会死,但我们的灵魂是不死,因为我们的神永远是我们活人的神,我們将来去见神,去見众圣徒時,心中准备好期待的是榮耀。
四、愛就是最大的誡命(v.34-40)
法利賽人很熱心律法的誡命,律法師對律法非常了解,法利賽人就派出他們的師傅來試探耶穌,他來問耶穌,「律法上的誡命,哪一條是最大」(v.36),其實律法師最清楚,所有律法都應該遵守,他們要守很多的條例,他們熱愛律法卻不熱愛神。 耶穌回答:「你要盡心,盡性,盡意愛主你的神,這是誡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;其次也相倣,就是要愛人如己。這兩條誡命,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。」(v.37-38) 耶穌提出的答案,都是中正他們的要害。「愛神」和「愛人」是所有律法的總綱,「總綱」原文是「懸掛」的意思,就是說所有的律法都「掛在」這兩條誡命上,一切律法的精神就是愛神和愛人,十誡的精神也是愛神愛人,忽略了愛,行律法就只是表面。 耶穌就直截了當的告訴他們,誡命的第一是愛神,第二是愛人如己,所有律法都是這兩條的演譯。法利賽人就無法回答,因為他們只看重規條,卻沒有愛心正是他們的弱點。耶穌不但回答問題,也對每一個人說話,所以我們無論帶著甚麼動機來找耶穌,耶穌都能摸透我們的心,知道我們的軟弱。
五、主基督與大衛的關係(v.41-45)
「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,耶穌問他們說:論到基督,你們的意見如何?他是誰的子孫呢?他們回答說:是大衛的子孫。」(v.41-42)法利賽人仍不放棄要繼續除滅耶穌。這時耶穌採取主動,當他們聚集時進入他們當中,問基督是誰的子孫,他們回答說:「是大衛的子孫。」耶穌再問︰若是大衛的子孫,大衛為何會稱祂為主?若大衛稱祂為主,祂又怎會是大衛的子孫呢(參v.42-45)?其實那些法利賽人是知道答案的,因為彌賽亞是神的兒子,比大衛更大,所以大衛稱祂為主。但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言,因為再講下去會演變成他們也要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。然而法利賽人因為有宗教立場,他們的宗教權柄不容被耶穌奪去,所以一定要除滅耶穌。
這是最後呼召的時刻,耶穌走進法利賽人當中,跟他們打最後一仗。雖然法利賽人處心積慮要除滅耶穌,但耶穌仍然對他們作出最後的呼召,問他們相信祂是基督嗎?雖然答案已經那麼明顯,但法利賽人仍然選擇攻擊,而拒絕回應,也不再問耶穌什麼,而是強行要殺他。 縱觀現今世界,真的是進入了最後的時刻,讓我們對主都有一個願意悔改的回應!
總結:
1.不论善恶,都可以得救恩。善人拿達業,惡人保羅,娼妓,只要对神的救恩回应,对天国回应,谁都可以来。重点是被召的不肯来,人不肯悔改,不接受天國。第2次去的卻遭殺害,司提反,保羅,被凌辱和被殺,是人对神拒絕的態度。求神幫助的飢懂得回應.
2,不穿礼服,王叫人一綑綁他的手腳。扔到外面哀哭切齒。人家是从十字路口拉过来的,哪有时间去穿衣服了。王下10:22那是一個不同的场合。耶户想除掉拜巴力的人。為拜巴力的人開嚴肅會,吩咐掌管礼服的派给拜巴力的人每人一套衣服,來赴王的宴席。可能這人不愛穿,喜歡表自己心意行,求神幫助我懺得謙卑順服生命多結果子.
3.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王面前站立得住。必须要披戴基督。弗4:24并且穿上新人,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,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。才能在王面前站立得住。天國最後的呼召,其實是我們要與神建立關係,透過願意跟隨神而改變生命。被召的人多,但願意回應、真正有生命改變的人才是選上的人。神所說的必然成就,我們要相信,我們要回應對準天國愛神愛人,領受祝福.
禱告及回應: 求主幫助我們信心不斷提升,讓我們能夠反省,不要作法利賽人、希律黨人、撒都該人、律法師,也幫助我們防備法利賽人、撒都該人的酵,使我們看見自己的軟弱。求主來幫勵我們放下自己的立場,回應主的呼召,成為一位多結果子、委身跟從的人,把我們的問題交給神,讓我們更明白聖經,藉聖靈明白神的能力,並認清自己的責任,滿有愛的來跟隨神,作這世代忠心的門徒。